(4)否定功能。有时非语言符号会否定语言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含义。当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发生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非语言符号承载的信息,而不相信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通常是无法被传播者完全控制的。
(5)重复功能。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重述语言符号中的信息。重复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
(6)调节功能。这是以非语言符号来协调和调控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状态。
(邵培仁)
14.非语言符号有什么作用?
一般认为,非语言传播符号有以下六种形式:(1)身体动作或运动行为,诸如手势等;(2)类语言(又称附属语言),即音质、语调、音量、音速和其他功能性发声;(3)环境空间,即个人和社会对空间的利用以及人们对这种利用的感知;(4)嗅觉,即经由嗅觉渠道传递的信号;(5)触觉,即经由触觉渠道传递的信号;(6)衣服和化妆品等人工制品的利用及其感知。凡是作用于人们听觉器官的非语言刺激,都可以看做听觉非语言符号。
在信息传播的互动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呈现出以下特性:
(1)传播性。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非语言符号总是不停地传播着。我们不可能不行动,当然也不可能不传播。一个人即使看似“不行动”,他的非语言行为同样发送出某种信息。中国文化对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性有充分的研究,如民间流传的看手相,既有不少唯心、迷信的成分,也有一定的道理,即通过对个人外貌的非语言符号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一个人的经历、性格、职业、家庭以及今后的大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