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军规》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驻守在地中海皮阿诺萨岛上的一支美国空军部队生活与战斗的故事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空军中尉约翰·尤索林 在小说的开篇,尤索林中尉“因为肝有点疼”而住进医院 实际上,他的肝疼早已经好了,他不告诉医生真相的原因是他不想出院,因为在医院里,“要什么有什么 伙食不算太坏,而且每餐都送到他的床前来,还有额外配给的新鲜肉 当然,赖在医院里的更重要原因是,尤索林不想回去参加战斗或者说是去送死—一他担心自已所在的那个空军中队的每一个人都想杀害他 后来,不得不出医院后,尤索林为求生存,又装疯卖傻 一次,在将军授勋仪式上,他赤裸着身子走了上去 但是,军队里有一个“第二十二条军规”,即“凡是想逃避战斗任务的人,不会是真疯子”或“无论何时,你都得执行司令官命令你所做的事”,甚或为当官的“有权为所欲为,我们不能拦阻他们”尤索林在目睹了部队中的官條主义丑行、死亡的战友后,为摆脱他永远无法摆脱的圈套一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后决定逃往瑞典,一走了之 1、得克萨斯人22、米洛市长2、克莱文杰23、内特利的老头3、哈弗迈耶24、米洛4、丹尼卡医生25、随军牧师5、一级准尉怀特·哈尔福特26、阿费6、亨格利·乔27、达克特护士7、麦克沃特28、多布斯8、沙伊斯科普夫少尉29、佩克姆9、梅杰·梅杰·梅杰少校30、邓巴10、温特格林31、丹尼卡太太11、布莱克上尉32、约—约的同帐篷伙伴12、博洛尼亚33、内特利的妓女13、德·科弗利少校34、感恩节14、基德·桑普森35、勇敢的米洛15、皮尔查德和雷恩36、地下室16、露西安娜37、沙伊斯科普夫将军17、浑身雪白的士兵38、小妹妹18、看什么都是两个图像的士兵39、不朽之城19、卡思卡特上校40、第二十二条军规20、惠特科姆下士41、斯诺登21、德里德尔将军42、约塞连(参考资料)二战开始之前,美国政府鼓动青年人去参战,宣称这是为了自由和平、光荣、荣誉而战 年轻的士兵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加入了这场所谓光荣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受害的是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而得利的却是那些统治阶级、投机倒把的商人们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从根本上受到了歇斯底里的麦卡锡主义的污染和破坏,关于这一点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第21章有所涉及 美国国内民权运动以及越南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形势的动荡,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一切事情都产生了怀疑,失去了信念 此外,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虽然赋予人们一种力量增强的感觉,但是却剥夺了生活本身的最后一丝神秘,而越发使人疏离人类的本性 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动摇了人对上帝和宇宙的坚定信念,人们从基督教里再也寻觅不到精神的慰藉 《第二十二条军规》就诞生于这样的特殊语境中:上帝与基督教日益丧失过去曾被广泛承认并发挥道德和精神向导的基石作用 海勒在二战期间是美国空军的投弹手,曾在意大利和法国上空执行过六十次战斗任务,他丰富的军旅生活为他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写作素材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在1955—1961年创作的,期间他在纽约市一家制作广告册的销售公司工作 主人公尤索林本是个热情、诚实、富于正义感的爱国青年 入伍之初,他把战争看成张扬正义维护真理的神圣事业,作战十分勇敢,出色地完成了飞行轰炸任务,为此获得一枚勋章,被晋升为上尉 后来,他在军营里听到的指挥官训诫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要么你拥护‘我们’,要么就反对你的国家”;看到的是军用飞机上象征勇敢、正义、真理和爱国的标志被涂掉后刻上了某某公司标志,以及写着“凡有利于联合公司就有利于国家”的油印说明书 所有这一切使他对战争大失所望,认识到替卡思卡特之流升官发财卖命,是毫无意义的愚蠢行为 他是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是荒诞社会的受害者 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义感 可是在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 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这种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犹如一种具有神一般的神秘力量统治着尤索林的生活,使他对世界的一切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幻灭感与恐惧感 在他看来,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显得如此荒诞而不可理喻,滴水不漏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布下了天罗地网,使人哭告无门、走投无路,它是抽象的任意捉弄人、摧残人的异己力量的象征 尤索林是清醒的,他是一个向第二十二条军规“企图打开缺口的人”,对军规的惶惑和抗争成了这一形象的精神支点,尤索林身上绝无传统英雄所具备的崇高壮烈的行为和出类拔萃的品格,其非同一般之处仅在于面对疯狂世界不放弃自由选择 他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 小说中的飞行大队随军牧师,他是一个再洗礼派教徒而不是天主教教徒,所以他说别人没有必要叫他神父 再洗礼派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中一些主张成人洗礼的激进派的总称,它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词,被用来泛指许多彼此差异的激进派 该派否认婴儿洗礼的效力,主张给能够行使自由意志的成人施洗因此得名 由于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牧师通常充当为民众排忧解难,解救生灵,净化心灵的角色,因此也会受到人们的百般尊敬 可是,这种尊敬却没有在该作品中的牧师身上体现 在作品的一开始,约塞连就拿牧师的名字做文章,他在检查那些士兵病员的信件时冒充牧师把名字签到了信上面,这本身就是对牧师这个身份的蔑视 而当牧师来到医院看望这些受伤的士兵的时候,他感到的是羞涩,忐忑不安和不好意思,当约塞连说不知道他就是随军牧师时,牧师竟然脸红了 这说明牧师并没有把自己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对自己也缺乏起码的自信 不仅如此,部队的指挥官对牧师的态度也不友好,例如,卡思卡特上校把一个番茄送给了牧师,可之后他给审讯牧师的那些军官写了一份供词,声明是牧师从他那里偷了番茄;科恩中校对牧师的态度也非常傲慢,他经常说一些话来挖苦牧师,让牧师感到羞愧不安,“他(科恩中校)不喜欢牧师,常常对他不礼貌 他用粗暴无礼、冷嘲热讽的言语和洞悉一切、似笑非笑的目光使牧师常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状态 ”他还把牧师赶出大队部大楼,让牧师住到一片林间空地的帐篷里去,理由是“牧师像他的大多数教徒那样住在帐篷里能使他与教徒之间保持更密切的联系”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如果牧师一整天都呆在大队部,那些军官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 虽然他们认为应该与上帝保持联系,但他们觉得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呆在身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就连他的助手惠特科姆下士也不给他好脸色,常常埋怨牧师不信任他,不把工作交给他做,还说这是牧师的又一个过错 卡思卡特上校是约塞连所在飞行中队的指挥官,他野心勃勃却没有主见,总想依赖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卡思卡特一心想当将军,他牢牢抓住每一个给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不断地增加飞行任务的次数,全然不顾士兵的反对 他把战绩当成是自己不断攀升的砝码,而他对于每次轰炸任务的关注仅仅是如果炸弹紧挨在一起爆炸时,从空中看到的景观就更漂亮,或是如果能从空中拍一张高清晰度的照片,他就可以自豪地通过这种渠道散发出去从而使自己成名 卡思卡特上校十分关注士兵们的宗教信仰情况,但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自己是个虔诚的教徒,而是因为他要利用宗教来达到他的目的 这是体面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它既能实现卡思卡特上校的愿望,又能表现他对上帝的忠心 卡思卡特不仅虚伪,而且还非常专制 在美国这么一个崇尚自由、个性化的社会,他竟然敢对别人的信仰指手画脚 当牧师告诉他让无神论者离开房间后再进行祷告时,卡思卡特上校勃然大怒:“‘我’的部队里绝没有无神论者 无神论是违法的,不是吗 ”卡思卡特上校的祷告计划,因为没有可行性而胎死腹中,他又准备接受惠特科姆下士的提议,给在战争中伤亡或阵亡的士兵家属寄他亲笔签名的慰问信了,为的是能让他的大名登上《星期六晚邮报》 米洛是约塞连所在飞行中队的食堂司务员,他操纵着一个国际黑市集团,并在世界的每一个隐匿的角落受到顶礼膜拜 米洛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花七分钱买回来的鸡蛋再五分钱卖给中队的食堂还能赚到钱 对于米洛来说,他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 米洛认为赚钱是世界上最正当、最诚实的事情,金钱和利润就是米洛的信仰,“赚钱是不犯法的”是他的原则,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采取什么手段 对传统道德的背弃,成为美国式“黑色幽默”战争是人类最大的悲剧,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比任何一种自然灾害都更为深重 二战后的荒诞派战争文学作品中,战争的意义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荒谬、虚妄和迷惘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最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战争的荒诞性以及对传统道德的背弃:首先,战争不再具有任何正当的目的,有的只是邪恶的私欲 善于投机的伙食管理员操纵辛迪加公司,一面同美国军队签合同轰炸德军的桥梁,一面又跟德军签合同,用高射炮攻击美国飞机,保卫桥梁 其次,身处战争中的人被荒诞的战争逻辑所操控,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确定性 军医丹尼卡为了冒领飞行津贴,挂名于麦克沃思的飞机上,麦克沃思自杀毁机,丹尼卡的名字也被从部队的花名册中勾去 虽然他仍生活在军营中,但“证明他阵亡的材料却像虫卵一样迅速繁殖,而且无可争辩地相互证实” 无神论约塞连是一名空军上尉,飞行中队主投弹手,但是他非常痛恨战争 在作战过程中,他想着的不是如何要圆满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而是费尽心思使自己活下来,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因此他的信条便是“或是永久生存,或是在求得永生中死去” 例如:他为了从危险的轰炸区逃命竟然不惜拔掉手机的线好有一个借口返航;为了不执行危险的飞行任务,他半夜偷偷地把轰炸路线图给移动了;到最后约塞连不想再继续执行永无休止的飞行任务,他就跟上级对抗,以实际行动来反抗 约塞连是一个无神论者,这点可以从他与沙伊斯科普夫太太的讨论中得知 沙伊斯科普夫太太对约塞连说:“‘我’可能和你一样是个无神论者,但即便如此,‘我’也感到‘我们’都有许多事情需要感谢上帝,而且‘我们’表现这一点也不应该感到羞耻 ”这说明在此之前约塞连已经向她表明过他自己是个无神论者 在别人眼里,上帝是万能的,是神圣无比的,是让人崇敬的,上帝的工作是神秘的,他知道人类的所有活动并且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约塞连并不这么认为,他甚至极力地贬低上帝,他说:“他(上帝)根本没在工作 他在玩 要不就是他把‘我们’全忘了 那就是你们这些人所说的上帝——一个土佬儿,一个笨手笨脚、自命不凡、粗野愚昧的乡巴佬 天啊,你对一个把像黏痰和龋齿这样的现象,都包括在他神圣的造物体系之中的上帝,能有多少尊敬呢 当他剥夺了老年人的大小便自控能力时,他那扭曲、邪恶、肮脏的大脑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他到底为什么要创造出疼痛来 ”在这里,约塞连不仅是上帝质疑这么简单了,他在谴责、批判上帝 他认为既然上帝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那么他就应该只创造美好的东西,而不应该把丑陋的东西也创造出来 约塞连之所以这么憎恨上帝,其实是因为他经历的可怕的事情太多了,多得他不愿意再相信这样一个制造出那么多痛苦的上帝 在军队里,约塞连见到的不外乎病痛、伤残、阵亡,他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死去,有的甚至就在他眼皮底下,可是他对此却无能为力 特别是同他一架轰炸机的斯诺登,小说中反复提及他的死亡,为的就是说明他的死给主人公约塞连造成的极大的心理阴影 上帝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他既不会消除这世界上的痛苦,也不能帮助约塞连回国,使他摆脱战争的烦恼,那么,约塞连就没有忠于上帝的必要了,他只能够相信自己,他决心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回国的愿望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的精神信仰状况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跟当时美国国内的状况和世界局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战以后美国人对人的存在表示怀疑,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受到莫大的威胁,命运的稳定性已经不再存在 宗教信仰不再吸引他们,基督教教义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乏味,他们转而相信超自然主义、魔术、天相学和禅宗等东方宗教,并以此表示与所谓理性的西方意识决裂 人们看见的是现代化的、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生活,以前勤俭创业,以经济成就为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已被休闲生活、玩乐、个人魅力的需求所代替 这时最受人崇拜的不是科学家、商人或政治家,而是一些职业运动员、娱乐圈的“星族”,“消费的偶像”取代了“生产的偶像” 丧失传统方向的人们对自由、对个人享乐主义的追求必然导致他们对传统道德的背弃 语言技巧极具夸张含糊的语言:《第二十二条军规》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语言技巧来融合小说的主题和结构,使之达到完美和谐,相辅相成,突出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常见的夸张变形的特点 该小说语言,几近荒谬,甚至有些句子自相矛盾 比如有一个滑稽的人物邓巴,他喜欢飞碟射击,原因是他讨厌这一运动,所以当他玩飞碟射击时,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他曾计算过,只要在飞碟射击场呆上一个小时,就好像是熬过了一百八十六年,让人不禁怀疑邓巴是个疯子 海勒在不经意的调侃之中,显露出锐利的讽刺锋芒,直指荒诞的要害,初看忍俊不禁,细品余味深长 海勒常常将相互矛盾或褒贬义相对的词汇与句子故意搭配使用,如德里德尔将军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丹尼卡医生说:“救命可不是‘我’的事 ”某上校“发觉自己仍然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 迈洛说:“‘我’这人从不说谎,只是在需要时才说谎 ”海勒还用模棱两可的句子,描写世界的荒谬和非理性 “麦克沃特穿的是大红睡衣裤和室内软拖鞋,睡觉时盖的实心熨烫过的印花被单——极斯米罗从那个嬉皮笑脸、嗜爱甜食的小头处取回的那条被单 ”这个逻辑顺序颠倒、意思含混的句子恰恰起到体现疯狂世界的作用 叙事结构叙事结构的“反小说”性:海勒摒弃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模式,采用了“反小说”的叙事结构 作者不关注情节的时间顺序,叙述支离破碎,情节松散凌乱,没有中心故事或中心情节,大量情节互不关联或颠来倒去;场面转换突然,线索繁多且各自在混乱的时序中延伸、交错、重合乃至一再重复 作者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作者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一件件,一个个都变得反常、荒诞、滑稽、可笑,描绘出一幅幅荒诞不经的图像 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手段,传达他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显示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语言特点 在该文本中,作者用故作庄重的语调描述滑稽怪诞的事物,用插科打诨的文字表达严肃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讽的语言诉说沉重绝望的境遇,用冷漠戏谑的口气讲述悲惨痛苦的事件,在结构布局上,该小说整体上以尤索林的精神世界为轴心贯串各章 从该文本的第38章起,集中描写尤索林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冲突激化和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形式上有些类似戏剧艺术中的“人像展览式” 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拓展生活的反映面,将一个乱哄哄的荒诞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 “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不相称的反应、残忍和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 作者在借用“喜剧性”创作手法抨击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的同时,在该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 以喜写悲 海勒作为“黑色幽默”作者,他在该小说中,塑造了一些“反英雄”人物,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借“反英雄”人物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以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沉重和苦闷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喜写悲,并夸张到了荒唐的地步,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真假、善恶、美丑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作者写出不正常的东西,让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而一切正常的事物就显得滑稽可笑,这样荒诞的世界才充满了幽默感 词语意象“第二十二条军规”: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并不存在 问题是,美军认为它存在 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 “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残暴和专横的象征,是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是捉弄人和摧残人的乖戾力量 它虽然显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绝望害怕 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 “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作者借“第二十二条军规”,辛辣地讽刺了美国军方的官僚和愚昧,以此展示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和战争机器的荒诞不经,从而折射出世界的荒诞不经 透过一片喧闹、粗野、疯狂、杂乱的氛围,从不露神色的冷峻、幽默和漫画式的嘲讽中,可以认识到一个严肃的主题:在美国的现实世界里,到处都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处都存在着让人啼笑皆非的专横和残暴,以及捉弄人、折磨人、使人无法摆脱的荒谬 《第二十二条军规》小说的英文名字“Catch-22”,已经成为英语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自相矛盾的、“坑爹”的、荒谬的、带有欺骗忽悠性质的暗黑规则的代名词 《第二十二条军规》前后印行八百多万册,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给约瑟夫·海勒带来了国际声誉 到1970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影响就更广泛了 1970年,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公映 《第二十二条军规》最杰出的艺术造诣,在于建树了“黑色幽默”这一现代审美形式 ——倪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第二十二条军规》最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战争的荒诞性 ——李茂增(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教授)约瑟夫·海勒约瑟夫·海勒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1999),美国作家 1923年,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科尼岛犹太移民区 5岁丧父,由于家境贫穷,13岁时辍学独立谋生 从10岁到19岁,海勒参加了一个被当地人誉为“布鲁克林科尼岛文艺复兴”的民间组织——“互忠社” 二战爆发后,海勒应征入伍,在地中海科西嘉岛的美国空军基地担任轰炸手,三年内完成了多次任务,被授予中尉军衔 二战结束后,海勒根据当时的美国军人教育法,进入纽约大学学习,194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接着以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英国文学 回美国后,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英国文学,在几家报刊杂志的广告部任过职,也曾担任过广告撰稿人